马俊昀:在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队业务培训班上的讲话

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队业务培训班上的讲话
马俊昀
(2019年7月8日)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能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共同探讨我市工业企业发展的有关问题。
    为了使大家对德州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我分四个方面来讲:一是简单介绍一下德州工业的发展历程;二是德州市工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和主要做法;三是全面分析工业发展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四是德州市工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德州工业的发展历程
    为了便于讲解,我大体将德州工业发展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其中改革开放以后是我市工业大发展的阶段,我也将介绍的重点放在这里。
    (一)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发展
    德州的近代化工业始于1902年开始建设的“北洋机器制造局”(属于官办军工企业,1867年创建于天津,1902年迁来德州,设备由德国、英国进口,主要生产子弹,年产约1200万粒,1911年改为德县兵工厂,1926年停办)。1915年,官办临邑惠爱织布厂成立。1930-1932年,各县官方先后筹建12家织布工厂,统称“平民工厂”,同时,民间纺织业也有所发展,形成了以宁津县柴胡店为中心的纺织品生产贸易市场,有“小天津卫”之称。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我市的工业化进程,纺织业近乎绝产,酿造、铁业、木业、榨油等作坊也纷纷停业。1946年解放后,党和各级政府首先着手恢复工业生产。1949年,全市工业企业25家,总产值254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
    经过3年恢复,我市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50年1月,德州电厂正式投产发电。1951年,建华铁工厂、益民铁工厂建立,成为我市机械工业的基础。1952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已有96家,比1949年增长2.8倍,工业总产值达6500万元,比1949年翻了一番还多。
    1952年开始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者纷纷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成立了各种形式的生产合作社或生产组。1957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199个。由于全国范围内“左”的错误泛滥,“大跃进”、“共产风”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三年自然灾害又使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我市工业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力大幅下降。1962年工业总产值0.8亿元,比1957年减少33.7%。1963年后,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盲目上马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我市工业从1963年开始回升。同时,发展了一批机械制造和机械维修业。经过3年的经济调整,我市经济得到恢复。1965年工业总产值1.73亿元,比1962年增长117%。
    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等一系列原因,使我市刚刚恢复生机的工业经济步履维艰。1978年,我市工业总产值仅为8.7亿元。
    (二)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建设的转折点。全市不断深化改革,加快经济体制转轨,工业内部结构朝着合理、协调的方向发展。经过2年调整,全市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繁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198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9亿元,工业经济逐步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上世纪80年代,我市农村个体加工业户和小商品流通业户开始出现。“六五”期间(1981-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20.98%。通过对老设备、旧厂房和落后工艺的更新改造,多数企业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截至l985年底,全市已有工业企业1126家,形成了食品制造业、纺织工业、木材加工业、造纸业、化学工业、建材业、机械工业等30多个门类。在此基础上,乡镇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成为全市工业的推动力量。这期间,全市工业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开展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企业改革逐步深化,重点推行了厂长负责制、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企业内部开始打破长期形成的“大锅饭”、“铁饭碗”,给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加强企业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推动技术进步,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七五”期间(1986-1990),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27.99%,华能德州电厂、德化11万吨尿素、临邑炼油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初步形成了以轻纺化工为主体,机械建材等为辅,加工工业、原材料工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上世纪90年代,我市坚持扩总量、抓投入,新上马一批投入较大的工业项目,工业骨干行业、骨干企业得到加强,逐步形成了以纺织、化工、轻工、机械和建材为支柱产业的局面。这一时期,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革、改制不断深入,产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突出,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开始启动。通过改革,经济成份由原来单一的国有(集体)所有制变为多种经济成份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及个体私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特别是98年以后,围绕“解放思想、放开搞活、加快发展”的工作主题,在工业发展上,先后制定了“两手抓、两扩张”,“三个一批六个百万”、建设“能源化工纺织”基地等一系列发展构想,工业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00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29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81亿元,销售收入238亿元,实现利税35.9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0.05万人。
    新世纪前十年(十五、十一五时期),我市按照“大上工业、上大工业”的指导思想,坚持“扩能、调整、优化、提高”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县域工业的跨跃升级,狠抓市属企业的改革发展。各级开发区上档升级,省级开发区、高新区开始设立,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效果明显。企业上市取得突破,2002年6月华鲁恒升股份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我市第一家上市公司。2004年12月建成投产的华鲁恒升大氮肥项目,实现了我国大化肥装置技术、工艺和原料路线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大型氮肥装置国产化和中小氮肥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07年,乐陵金麒麟集团正式被授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了我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2008年,莱钢永锋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实现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截止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总资产突破2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二产占GDP的比重达到54.1%。到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增速居全省第四位。工业用电量自2018年1月结束了连续35个月负增长态势后,实现了连续稳定增长,1-12月同比增长16.7%,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2%,工业税收122.8亿元,同比增长11.1%,连续2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被省统计局总结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德州现象”。
    二、德州市工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做法
    (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德州市全面贯彻省委“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抓好相关措施落实,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运行。
    一是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增长。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较全省平均增速(1.1%)高4.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其中,5月份当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比全省高6.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上半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左右,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
    二是先行指标趋势向好。1-5月份,全市工业用电量62.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12%,居全省第1位。工业税收保持良好态势。1-5月份,全市工业实现税收72.30亿元,同比增长22.4%,全市工业税收连续2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是重点行业保持较快增长。1-5月份,全市工业33个行业大类中有20个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为60.6%。分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铁路船舶及其他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8%、43.4%、28.7%、22.5%、18.1%、18.1%、17.4%。
    四是重点项目支撑有力。1-5月份,全市150个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81亿元,开工129家,开工率86%。
    (二)当前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十二五”以来,全市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变化,加速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工业经济呈现出稳步健康的发展态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逐步形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既有量多面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有在国内有知名度的新兴产业,我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结构持续优化、活力明显增强、效益大幅提高的良好态势。
    1、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在国家统计的41个行业大类、201个行业中类中,德州分别占有33个和153个。其中装备制造、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四个传统产业和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四个新兴产业占主导地位。
    2、形成了一批优势骨干企业群体。近年来,我们立足比较优势,分级分层次对骨干企业进行培植。2018年,恒源石化、莱钢永锋首次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全年税收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0家,其中永锋集团2018年纳税21.69亿元,华鲁恒升8.65亿元,恒源石化6.53亿元,华能德州电厂3.29亿元,金能科技3.29亿元。
    3、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科技创新平台1276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52家,省级创新平台376家,市级创新平台848家
    4、形成了初具形态的产业集聚区。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如经济开发区的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陵城的新型材料产业(包括差别化纤维、土工材料等)、电动车产业,禹城的生物产业,运河和德城的绿色化工,临邑的石油化工和生物制药,齐河的钢铁和化工,以及宁津的家具和电梯,武城的汽车零部件和玻璃钢,乐陵、庆云、宁津的体育用品、平原的化学肥料、夏津的棉纺织等都已初具规模。
    (三)工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规划引领,进一步夯实工业主导地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重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先后制定了《德州市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14-2020),《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和《德州市工业产业“8+1”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涉及22个重点子行业及钢铁产业,《关于抓大扶强加快工业转型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打造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农产品加工、新型纺织、新能源、生物技术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规划“10+6”产业布局。特别是今年印发了《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2018-202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6+6”产业,暨培育壮大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绿色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
    2、抓大扶强,培优扶新,再造工业发展新优势。近年来,始终把抓大扶强作为中心工作来抓,2012年,制定《关于加快大企业培植的若干意见》,实施“1351”工程,重点培植收入过10亿、30亿、50亿、100亿企业。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企业培植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市优选60家大企业进行重点培植。201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培植“三个一百”企业,聚焦百家强企、百家高企、百家新企,制定培植档案,围绕新上项目、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并购重组、股份制改造、研发创新、对接资本市场、间接融资、开拓国外市场、人才引进培养等十个方面制定企业培植个性化方案,确保完成培植目标。2017年,市委一号文印发了“三航”计划实施方案,围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施“护航”、“远航”、“启航”计划,培植我市骨干企业群体。2018年,围绕强化工业发展顶层设计,印发德州市《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德政发〔2018〕21号)、《关于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城搬迁改造的意见》、《德州市实行“云服务券”财政补贴助推“企业上云”实施方案》、《德州市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
    3、精准定位,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围绕“6+6”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绿色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按照骨干企业、专家智库、专业园区、产业基金、会展活动“五位一体”的要求,建立产业联盟,目前,我市已经成立了小型电动车、体育用品、电梯、新型纺织、产业用布、空调设备、汽车零部件、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石油装备、节能环保、太阳能利用等12个产业联盟。
    4、转型升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技术改造作为调整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技术改造已经成为我市推进传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一大亮点和特色。自2014年开始,每年实施150个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全市技改项目质量明显提升。2019年度150个工业重点技改项目总投资6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0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389.48亿元,利税279.03亿元。150个工业重点技改项目符合相关产业政策要求,更新改造设备2万多台(套),改造建设190多条先进生产线,对进一步推动全市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将提供有力支撑。今年,我市筛选提报的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冰雪运动装备及冰雪俱乐部项目等60个项目入选省导向目录,入选项目个数占全省的12.7%,居全省各市前列。
    5、排忧解难,全面开展“进解促”活动。按照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我市开展了“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活动。书记、市长亲自挂帅,共组成28个市级和13个县级帮扶工作组,分别由27名市级领导带领50个部门(单位)和16家金融单位分包326家“三个100”工程和“三航”计划企业,13个县市区县级领导干部分别带领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帮扶其他规模以上企业。国家级媒体4次对我市“进解促”活动进行了报道,经济日报头版头条以《山东德州帮扶企业破难题—对接“京津冀”敢啃硬骨头》为题进行了重点报道;中国工业报社3次来德采访,分别以《聚焦德州—市委书记带头唱响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高歌》、《山东德州全面掀起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帮扶热潮》、《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山东德州构筑新型政企关系》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6、示范带动,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我市建成全国首批全光网城市,成功入选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为京津冀地区唯一入选的地级市,2016年12月我市荣获全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宽带普及最佳实践奖。2015年11月,德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德政发﹝2015﹞59号),成为全省第一个以市政府名义发文的城市。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资通综合物流园被批复为山东省首批智慧园区试点,齐河入选首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7家企业列入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截至5月31日,我市在山东省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注册成功的企业有409家,发放云服务券补贴金额共计139.95万元。今年,山东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入选省企业上云标杆企业,分别获省级奖励20万元,山东精益信息科技公司的精益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入选2018年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并列入山东省企业上云优秀行业云平台。山东精益等3家企业入选省级企业上云服务商。
    作为欠发达地区,德州市取得上述成绩,一方面,源于德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加快转调创步伐,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原则,勇担重责,大胆筹划,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帮助实体经济改善发展环境,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发展升级。另一方面,在于各县市区在抓创新、抓技改、抓质量、抓品牌等方面“进”的智慧,以及在抓淘汰落后、抓化解过剩、抓兼并重组、抓节能减排等方面“退”的勇气。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成长壮大起来了,也有一些企业退出转型出去了;一些地方发展速度快起来了,也有一些地方前进步伐慢了一些。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进”的过程可能需要攻坚克难,但“退”的步伐更需壮士断腕。这些都需要我们全面认识、辩证思考,妥善处理好与传统思维习惯的博弈,与既得利益的博弈,与庸懒散奢作风的博弈。必须充分肯定的是,正是广大企业坚持甘于奉献、勇于拼搏、进退有序的实干精神,包括今天在座各位在内的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才奠定了今后全市工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全社会特别是工业领域高频率提到几个热词,一个是“五大发展理念”,一个是“新常态”,一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是“新旧动能转换”。这对当前我市工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适应引领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促进德州制造变大变强。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态势,是在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定调的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阶段特征,即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中央从9个方面,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分别作了阐述,要求我们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针对目前经济发展中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等主要矛盾所采取的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会议还明确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并分别进行了部署。
    对此,同志们应该比较熟悉、体会深刻,在此我就不多作探讨。在这里,我想重点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和“新旧动能转换”,从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个角度,同大家做些交流。
    (一)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理念强调统筹兼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放发展理念强调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积极把握我市面临的难得机遇
    2018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8〕1号),提出原则同意《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2018年2月22日,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并印发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深刻阐明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总的要求,对把握重大机遇、发展产业集群等作了系统部署,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
    从我市发展来看。结合上级政策和我市工业发展实际,当前,我们具有三大有利条件:
    一是上级有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去年中央在降成本、去杠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紧紧抓住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引导更多优质生产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提出支持德州布局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材料等未来产业,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体育、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改造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
    二是发展有思路。我市印发了《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2018-2020)年》,构建起了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工作体系,明确了培育“6+6”产业方向。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措施是切实可行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稳住五个方面:稳住增速、稳住投资、稳住企业、稳住金融、稳住环境。核心就是稳住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运行平稳,全市经济发展才有保障。
    三是工作有基础。虽然各地的资源禀赋、区位环境、产业基础各不相同,但各地以工业为主体、为支撑、为带动的基本理念却是普遍一致的。可以说,虽然在发展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诸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近年来新常态增速下行等困难挑战,但我们德州有一批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和优异的企业家,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内在优势。信心来自于实力。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累探索,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增速居全省第四位。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7%,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16%,工业税收122.8亿元,同比增长11.1%,连续2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这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根基、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希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朝着奋斗目标不断前进,就一定能够取得可喜的成绩。
    (三)清醒认识面临的严峻挑战。
    首先,从国际层面来看,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一是国家战略的格局考量。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在国家战略上聚焦重振制造业,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比如,美、德、英、法等国先后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新工业法国计划》等。新兴国家也纷纷把发展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如,印度制定了“印度制造”战略,出台一系列吸引外资的重大政策,意图利用本国的人口数量和成本优势,吸引外资在印度投资设厂,打造新一代的“世界工厂”。二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力量。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注重将制造业创新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以美国为例,制造业研发活动占全社会的71%,研发经费约占66%,专利数量占90%。制造业不仅本身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最重要领域,而且第一、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也必须以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运用为基础。
    其次,从国内竞争来看,制造业变革倒逼着各地纷纷抢抓历史先机。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的催生下,制造业发生了一系列新变革,基本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制造业领域加速创新应用,使得材料、设备、产品和用户之间可以在线联接和实时交互,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比如,东莞松山湖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手机系列连接器、屏蔽件和超精密五金端子及模具的民营企业,建设了东莞第一家民营“无人工厂”,通过引入打磨机器人,较之手工打磨,机器人打磨平均不良率降低了20.7%,效率提升了两倍。“无人工厂”全部建成后,用工人员可减少90%。二是“互联网+”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产业。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无人飞机、智能汽车、机器人等新型智能产品方兴未艾,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数字医疗、远程教育等新产业迅猛发展。众包、众创、众筹、威客、个性化定制、线上到线下(O2O)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甚至将来孕育出新的经济模式。我省服装行业的领头企业——青岛红领集团推出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过去十多年积累了超过200万名顾客个性化定制的版型、款式、工艺和设计数据,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国内首个服装个性化定制平台。红领现有西装上衣、衬衫、西裤三个定制化生产工厂,2800名工人,每天能够完成2000-2700件定制西装的生产。在未来时代,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可以更直接地在物联网上生产并相互分享能源和实物,这种方式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近乎免费,这与我们已经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制造和分享信息产品的行为相似。三是协同创新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流模式。今后,创新载体将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将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的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再次,从全省看,工业要素日益趋紧,必须扭转发展思路。
    一是能源和基本原材料趋紧。工业发展带动了对主要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持续增长。目前,山东已成为全国煤炭、原油、电力、铁矿石、橡胶、盐业、石膏矿、钢材、棉花、木浆、大豆、玉米等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费大省,对省外、国外的依赖度逐年提高,其中煤炭、石油、铁矿石、棉花和木浆的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55%、70%、85%、70%、90%左右。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易受世界经济周期、国际局势等外部影响,并相应带来原材料供应的不确定性和更大的风险。
    二是土地供应紧张已成为近年来工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东部工业较为发达地区,土地供应已成为新上工业项目的最突出矛盾。比如,广饶县可用建设用地基本用完,不少轮胎企业向西部转移投资。因此,如何盘活存量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水平是今后工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重大课题。西部地区、黄三角地区土地供应相对宽松,但是也应做好长远规划。
    三是企业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山东支撑产业升级的高端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不足,高素质技术工人缺乏,而一般劳动力相对过剩。而且,由于文化、消费、生活成本等差异,劳动力供应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影响劳动大规模转移。总体趋势是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近10年来,我省工人平均工资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提高,因此,以先进高效技术装备替代劳动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要素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上述这些经济要素趋于紧张,说明我们长期依赖的比较优势也在趋于淡化。在过去,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崛起,是靠着以劳动力要素价格低廉为中心建立的全球无以伦比的比较优势,过度依赖代工,注重迷恋快钱。而在当前特别是未来一段时期,品味、品质和品牌,跃升为市场消费的专注特性,价值链、财富链成为行业发展的专注目标。在这方面,德国和日本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典范。近几年大家热议的日本马桶盖,以及德国的小到钟表、水果刀,大到汽车,无不体现了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的特征。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文化是标准主义、精准主义、专注主义、实用主义和信用主义,这些文化特征都深深地根植于这两个民族文化之中。相比之下,我国特别是我们山东、德州,长期赖以的资源丰富优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差不多”、“赚快钱”的浮躁模式,而攸关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四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却是制约我们工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多而不优的根本瓶颈。一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先进基础工艺研究少、推广应用程度不高,产业基础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如此等等。当前,是到了痛下决心打造自主品牌、抢夺价值高地的时候了。当然,这需要创新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历史耐心的培植。
    第四、从我市实际情况看,我市工业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1、群山少峰大企业少。我市规模以上企业较多,但大企业少,缺少一批像青岛海尔、潍柴动力、魏桥创业等对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有龙头带动作用的知名骨干企业。从当前情况看,我市重点企业还面临资金链紧张、市场需求偏弱、成本费用提高等问题和困难。
    2、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在各个产业中,除生物技术、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的部分子行业外,产业的特色不明显,发展方式比较粗放,高端高质产品少,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技术含量和知名度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缺乏竞争优势。
    3、创新能力不强。不少企业仍处于初级加工制造阶段,局限于引进技术进行简单模仿和制造,缺少对技术进行消化和二次创新,自主创新的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研发能力较弱,不注重“产学研”创新平台的利用。
    4、产业链条不完善。各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深加工的上下游产业链条。终端产品、整机产品少,产业内多是原材料类、配套型和基础零部件产品;现有终端产品缺少核心零部件,并且市域内缺少较完整的配套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
    5、集约发展水平不高。我市工业园区总体缺乏高水平规划,产业细分不明显;部分县市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同质化明显,特色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集约集聚发展态势不明显。
    6、环保、安全、节能等方面的硬约束不断增强。从当前的形势看,今后,对环保、安全、节能方面的硬性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标准会越来越高。短期看,去产能将会影响我市工业经济短期增长,一些能耗高、排放重的企业改造升级成本上升,生存压力增大。长期看,此项工作迫在眉睫,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7、转型升级的紧迫感不强。新常态下,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经济发展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对企业转型升级提出更高要求。但紧迫感不强,从区域发展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41177.html